布艺之家讯:脚踏纺车
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和手摇纺车的功能虽然相同,但前者在结构上有了改进。脚踏纺车的原动力来源于脚而不是手。脚使出的力通过增添的踏杆、凸钉和曲柄等传动机件,带动绳轮和锭子,作连续的圆周运动,从而使纺妇原来用于摇动纺车的右手解脱出来,改用双手进行纺纱或合线的操作。脚踏纺车不仅弥补了手摇纺车因只用一只手从事纺纱工作,难以很好地控制细短纤维,如丝絮或短丝,纺纱时纤维易相互扭结,造成纱粗细不匀的缺陷,也使得生产效率大幅度地提高。
脚踏纺车的最早出现时间还有待查考,在现在能见到的古文献中,有关它的最早资料是公元4到5世纪的我国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为刘向《列女传·鲁寡陶婴》画的配图。原图虽已失传,但历代均有《列女传》翻刻本可据。其后,在元代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清代褚华《木棉谱》里,也分别出现了三锭脚踏棉纺车和五锭脚踏麻纺车,证明脚踏纺车自东晋时起一直都在广泛使用。
从各部古书所画脚踏纺车的图形来看,各种纺车除绳轮直径和锭子数稍有差别外,形状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由纺纱和脚踏两部分机构组成。纺纱机构和手摇纺车相似,有锭子、绳轮和绳弦等机件;脚踏机构有曲柄、踏杆、凸钉等机件。曲柄装在绳轮的轮轴上,由一个短连杆和下边脚踏杆的左端连接。脚踏杆的偏右端则和凸钉衔接在一起。当脚踏杆左右两边交替着被双足踏动的时候,踏杆以凸钉支点为分界的动力臂沿相反方向作圆锥形轨迹转动,并通过曲柄带动绳轮和锭子作逆时针方向转动,完成加捻牵伸工作。
纺车上绳轮直径的大小,锭子数的多寡,是由所纺纤维性质决定的。如不需牵伸的麻纤维,在并捻合线时,轮径可尽可能地增大,锭子数可多至五枚;而纺棉时锭速和锭子数受纤维充分牵伸条件的限制,不能过高,故轮径较小,锭子数最高为三枚。黄道婆改革纺车使之适于纺棉,就是从改变轮径和锭子数着手的,王祯《农书》将纺车分为纺棉的木棉纺车和纺麻的小纺车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脚踏纺车
一、工作原理
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脚踏纺车开始出现。其最早记载可见于宋代刻本《列女传》的鲁寡陶婴团。图中有一女性正在使用一台三锭的脚踏纺车。元朝时期,关于脚踏纺车的记载更多。王帧《农书》记载了两种纺车。木棉纺车专用于纺棉,而小纺车专用于加捻麻缕。操作时,“左手握其棉筒不过二、三,绩于李继,牵引渐长。右手均拈,俱成紧缕,就绕继上”。徐光启《农政全书》也有类似的记载。
二、脚踏纺车复原模型图
脚踏纺车中最常见的为三锭,张春华《沪城岁事伤歇》载:“以屈木之连属者锯之,下如二股,上如柱,统计约高二尺,竖二股于横木上,木长不及二尺。木两端之向内者,又横卧二股,长有二足余,股之尽处,以木之尽而较方者合属之。其往后端空之,举所谓纺车头者横贯其内,其形如半月,内外各一,相悬寸许。各有三节,安小管于上,以所谓锭子错缀管中。柱子下二股交合处,横固木长半尺许,木上卷轮,另有一木长四尺余,锐其一端,窍轮而受之。其一端于合属卧股之处,作齿承之,以两足旋运。先于锭上绕纱数尺,粘于条子,随轮飞动,绸绎而出,名纺纱。”
三、知识点
1、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开始出现的,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2、王帧《农书》中的小纺车有五锭,这种纺车在加工麻缕时使用了一种导纱器,使得纺纱者一手能持五股纱线。
3、《天工开物》中也有一张描绘五锭脚踏纺车的《纺缕图》,图中仍为五锭,却不见导纱器,据研究应是使用了一种带有六齿的牵伸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
4、由于“木棉芒短易扯”而“丝绵芒长,力劲难扯”,故棉纺或可用手摇单锭,或可用脚踏多锭,而绢纺只能用脚踏单锭,两者有所区别。
布艺之家是集布艺,窗帘布艺,布艺杆,窗帘制作的最新新闻资讯,布艺,窗帘布艺,布艺杆,窗帘制作各十大品牌的装修效果图和各类分类信息,敬请登陆布艺之家:http://chuanglian.jc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