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艺之家讯: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技艺(养蚕、缫丝、织造、染整)
欧洲中世纪纺织技术
中世纪末期欧洲的纺织业十分发达,而且因为纺织规模的扩大,兴起了新的手工业生产形式——工场手工业。欧洲工场手工业的规模很大,例如在盛产呢绒的佛罗伦萨,呢绒工场手工业的工人大约有3 万人,企业主大约有200 家。
中世纪的织物生产分为若干行会。一部分工人先把羊毛煮过,漂净,梳理整齐,担任这些劳动的粗工统称为梳毛工,大都是摆脱了农奴身分而又失去土地的农民。梳理好的羊毛通常发给城里或者近郊的贫苦妇女,由她们在家里用纺锤或手摇纺车纺成毛纱。毛纱再发给织工,由他们在家里织成呢绒。
此外的染色、缩绒、碾平等工序,需要比较复杂的技术,因而在中心手工工场完成。许多失去独立经营能力的城市手工业者就在这里操纵织机、缩绒机和染色。
中世纪欧洲在纺织技术方面的主要进展是纺织操作中的若干工序,如漂洗、织布、纺纱等实现了机械化。
首先实现机械化的纺织工序是漂洗。当时通用的漂洗方法是,把织物放在含漂白土的水中敲打或踩踏,以便使它们收缩和结毡,这样来填实织物裂隙,达到漂洗和洁净的目的。前面提及的水轮磨的应用为漂洗机械化提供了条件。装在水轮轴上的旋转滚筒使水推动升举的锤,这样水轮就可以完成几个人的敲打和踩踏工作,从而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织布工序也很快实现了机械化。大约在12 世纪末和13 世纪初,出现了用脚控综片代替手工揉作的织机,大大加速了复杂高档织物的生产。不过,当时欧洲的织机技术,还是远远落后于中国的。
第三项实现机械化的工序是纺纱。纱锭的锭盘有槽,用与一大轮相连接的带子驱动,大轮用左手转动。这种原始的“摆轮”,虽然旋转运动还需要由纺纱工的左手加以控制,但已经实现了捻纱和缠纱工序的自动化。因此,这种摆轮机构直到19 世纪仍然用于纺粗纱。提轮是在机械中运用曲柄的最早例子。曲柄可以把往复运动变成旋转运动,也可以把旋转运动变为往复运动。
曲柄在后来蒸汽机发明以后,得到了广泛运用。纺纱实现机械化的另一重要发明,是15 世纪由于对纺纱轮引入锭翼,形成所谓萨克逊轮。这种萨克逊轮能同时捻纱和缠纱。
欧洲的纺织技术沿着机械化的道路不断发展的结果,是从纺织业中揭开了众所周知的近代产业革命的序幕。因此,欧洲中世纪纺织技术的发展趋势,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丝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传说中西陵氏之女,黄帝的元妃嫘祖是中国第一个种桑养蚕的人。据《通鉴纲目外记》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商周时期,已出现罗、绮、锦、绣等品种。秦汉以后,丝绸生产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唐宋之际,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绸工艺技术和生产区域都产生了重大变化。明清两代,丝绸生产趋于专业化,织物品种更为丰富,图案更加绚丽多姿。
我国有着许多关于丝绸起源的古老传说,甲骨文中也出现了蚕桑丝帛的文字。河南、浙江等地出土的有关文物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蚕茧抽丝、并用原始腰机织出各种织物。
春秋至中唐的二千多年是我国丝绸生产古典体系的成熟时期。此时,生产重心位于黄河中下游,绢帛成为政府赋税的重要内容。斜织机和提花机广泛应用于丝织生产,各种织物应运而生,印花技术臻于完备,图案主题神秘并富有装饰性。中国丝绸及其生产技术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到了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建立了通往中东和欧洲的通道。中国的丝绸和蚕桑养殖技术也逐渐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其他国家。中国的丝绸在古罗马时期就受到了高度的评价,而今,中国的丝绸仍然以其高质量而闻名于世。
唐中叶至明清近一千年间,我国丝绸生产在融汇了西方纺织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技术体系。束综提花机被广泛应用,缎、绒织物的出现使丝织品种更为丰富,图案风格趋于写实并富有吉祥寓意。丝绸业中心逐渐移至江南地区,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丝绸贸易的主要通道。
一、关于桑叶和蚕
桑叶是家蚕的主要食物。桑属荨麻目桑科(Moraceae),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其主要品种有鲁桑、白桑、广东桑等。
桑树的栽培方法有许多种。最古老的是播种法,就是直接播种,等种子发芽后再移栽;还有扦插法,是将桑枝剪下插于土中成活;压条法是将桑枝压在泥土里,让它生根后再剪断与母树的连接;还有一种嫁接法,是将叶质优良的桑枝嫁接到生命力强的桑根上。
家蚕属鳞翅目蚕蛾科(Bombyx mori),一生经历卵、幼虫(蚕)、蛹、成虫(蛾)四个阶段。蚕卵孵化出蚁蚕,经过3-4次的蜕皮,约30天后长成熟蚕,吐丝结茧,同时成蛹,一周后化蛾,钻出茧壳,雌雄交配,产卵后死去。
蚕的发生期一般从桑树发芽时开始,蚕子发生时称为催青期、要在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当的室内保护12-13天。使蚕子孵化、孵化出来的蚁蚕只有3mm长,0。5mg重,经过桑叶饲养25-28天,蚕成熟前长7。5-9cm。重约4-5g,在整个育蚕期中,对于湿度通气、饲叶、清除蚕所排泄的蚕沙和碎叶,到蚕熟后上簇作茧,是一系列较细致的工序。
蚕熟上簇作茧之后,下一步就是绕丝。为避免蚕茧在贮存期间活蛹化蛾,简单的烘茧杀蛹设备会利用热能杀死鲜茧茧腔中的活蛹,并除去适量水分。缫丝的方法很多,按缫丝蚕茧沉浮的不同,可分为浮缫、半浮缫、沉缫三种,蚕茧的浮沉主要取决于煮茧后茧腔内吸水量的多少。将煮熟茧缫成生丝,要经过索绪、理绪、集绪、捻鞘、络交、卷取、干燥等工序。蚕茧经由缫丝机缫制成生丝后,便进入了丝织阶段。
一条蚕短短的一生吐出的丝却有1000米长,做一条领带需要111个蚕茧,而做一件女士上衣则需要630个蚕茧。
二、丝绸织造工艺流程
将生丝作为经丝、纬丝,交织制成丝织品的过程,就是丝织工艺。
1.缫丝
丝由蚕茧中抽出,成为织绸的原料。一颗蚕茧可抽出约1000米长的茧丝,若干根茧丝合并成为生丝。
2.织造
生丝经加工后分成经线和纬线,并按一定的组织规律相互交织形成丝织物,就是织造工艺。各类丝织品的生产过程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生织和熟织两类。
(1)生织
就是经纬丝不经炼染先制成织物,称之为坯绸,然后再将坯绸炼染成成品。这种生产方式成本低、过程短,是目前丝织生产中运用的主要方式。
(2)熟织
就是指经纬丝在织造前先染色,织成后的坯绸不需再经炼染即成成品。这种方式多用于高级丝织物的生产,如织锦缎、塔夫绸等。
在织造前,还需做好准备工作,如使丝胶软化的浸渍、能改善产品性能的并丝和拈丝,还有整经、卷纬等。同时,由于蚕丝吸湿性强,还要做好防潮工作。目前丝织生产使用的自动化织机主要有:用于生产合成纤维长丝织物的喷水织机和于生产多色纬提花织物的剑杆织机。
3.染整
印花工序在丝绸的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运用染整技术,才能随心所欲地将我们喜爱的花色及图案完美无缺地再现在白坯上,从而使织物更加富有艺术性。该工艺主要包括生丝及织物的精炼、染色、印花和整理四道工序。
(1)精炼
蚕丝由两根单丝组成,其主体为丝朊,外层包裹丝胶。大部分的色素、油脂、蜡质和无机盐等都存在于丝胶中。这些杂质对印染的效果有很大影响,所以,必须在染色前将其去除。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掌握了丝胶受化学剂或酶的作用易溶解于热水的特性,并利用丝胶这一弱点,将坯绸或生丝放入装有肥皂(或合成洗涤剂)与纯碱(碳酸钠)的混合溶液内进行加热,丝胶加热后进行水解。经过这样的精炼,脱除丝胶而保存丝朊,并去除了色素、脂、蜡等杂质,从而取得色泽洁白的丝制品。脱胶后的生丝,称为熟丝。生丝脱胶的程度须根据生产要求而定。
(2)染色
色泽洁白的坯绸经精炼之后,便进入染色阶段。染色就是使染料和蚕、坯绸等发生化学反应,让坯绸染上各种色彩的工艺。由于蚕丝属蛋白质纤维,不耐碱,染色宜在酸性或接近中性的染液中进行。目前用于丝织物染料的主要是:酸性染料、活性染料、直接染料与还原染料等。用酸性染料染上的颜色比较鲜艳,染后用阳离子固色剂处理,可提高产品的水洗牢度。活性染料染在蚕丝上有良好的水洗牢度。织物的染色方法随织物的品种而异,如绉、纱类织物用绳状染色或溢流喷射染色,纺、绸、缎类织物则用平幅挂染或卷染。
(3)印花
一种色彩毕竟单调,除染色外,人们还采用印花技术使丝绸变得五彩缤纷。印花是指将染料按照设计好的花色印在织物上的一种工艺。常用的印花工艺有直印、拔印、防染。
①直接印花指色浆直接通过筛网印花版印在丝织品上,是的基本印花方法之一,可用多种染料共同印制。
②拔染印花,也称雕板印花,是一种使用雕白剂拔染的工艺,印染前先用具有偶氮结构的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将丝织品染色,再在色绸上按花样需要印上含有破坏色素的雕白剂制成的雕印(拔染)浆,经汽蒸后,印浆部位的地色便呈现白色,叫做“雕白”。
③防染印花,就是将丝织品按花样印上“防白”浆或“色防”浆,待干燥后再行染色。由于花样部位有“防白”浆或“色防”浆中的防染剂,不会染色,而其余部分则全部上色。
(4) 整理
丝织品经过精练、染色、印花后,便可以对织物进行最后的整理工作。整理工艺主要解决前几道工序遗留的潮湿、皱折、门幅参差不齐等问题,突出丝织物本身柔软的特性并增加其服用功能,主要采用的是机械整理和化学整理两种方法。
机械整理有拉幅整纬整理,汽熨整理,轧光等方法;化学整理主要是添加化学药剂,如柔软剂、抗静电剂、防火剂、由纯碱及磷酸三钠组成的砂洗剂等,从而达到防皱、防缩、柔软、厚实的效果。处理过的面料不仅更适合穿着,丝绸的消费领域也由此而拓宽。当印花绸制成之后,便可开始制作精美的工艺品与高贵华美、极具东方神韵的服饰了。
布艺之家是集布艺,窗帘布艺,布艺杆,窗帘制作的最新新闻资讯,布艺,窗帘布艺,布艺杆,窗帘制作各十大品牌的装修效果图和各类分类信息,敬请登陆布艺之家:http://chuanglian.jc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