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艺之家讯:大纺车
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和商品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社会对纺织品需求量大大增加,出现了许多脱离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手工纺织生产的劳动者。用原有的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纺纱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和专业化生产,如何提高纺纱生产率成为社会提出的一个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于是在各种传世纺纱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纺麻大纺车。这种纺车的起源及创制情况,在古文献中缺少明确的记载,它的形制直到元代才被收录在王祯《农书》里。应该指出的是,古代一项技术从产生到广泛应用,一般都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从王祯所说“中原麻苎之乡”皆使用大纺车的情况来看,它的出现时间可能在北宋或更早一些。
关于大纺车的结构,在王祯《农书》中有文字说明和附图。虽然书中文字过于简单,附图亦失其真,不能很好地反映大纺车的原貌,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仍可大概地窥知其面目。按王祯《农书》对大纺车结构的文图解析,大纺车的结构可分为加捻卷绕、传动和原动三大部分。加捻卷绕部分由车架、锭子、导纱棒和纱框等机件构成,32个锭子基本上还是按照脚踏纺车的原理,采用绳弦集体传动方式来带动旋转的;传动部分由传动锭子和传动纱框组成,它们是完成加捻和卷绕麻缕的主要机件;原动部分随采用的原动力种类不同,而略有差异。最初出现的大纺车是用人力摇动的,原动机构是一个和手摇纺车绳轮相同的大圆轮,轮轴端也装有一个用于摇转的曲柄,只是圆轮直径比之手摇纺车的>绳轮要大得多,需要专人用双手来摇动。由于人力摇动大纺车是一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因此后来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又出现了以水力作为原动力来驱动大纺车。水力大纺车的原动机构是一个直径很大的水轮,它和大纺车左侧的竹轮以木轴相连,当河流之水连续不断地冲击木轮上的辐板时,水轮旋转,从而也带动竹轮跟着旋转,使大纺车运行起来。
大纺车特别是水转大纺车不同于原有纺车的特点:一是锭子数多达几十枚;二是加捻和卷绕同时进行;三是利用自然力驱动。前两点使大纺车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生产。原来手摇纺车或脚踏纺车每天最多纺纱1—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可纺100来斤,纺绩时需集中多家的麻才能满足它的生产能力,所以当时许多农家都将绩成的麻缕送到有大纺车的作坊,请其代为加工,而节省出大量劳力。后一点是我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伟大发明。据王祯《农书》记载,水转大纺车在“中原麻苎之乡,凡临流处多置之”,说明我国在13世纪时已经普遍应用这种纺纱机械了。西方以水力作为纺织机械的原动力使用是18世纪后期的事情,比中国晚了四个多世纪。
元以后,由于大纺车只能对纤维进行加捻和卷绕,不具备牵伸功能,无法完成牵伸引细纱条的任务,不适于棉纺的需要,所以在棉花逐渐向全国普及,麻布在平民衣着中的主要地位开始被棉布取代的情况下,用者始渐减少,但是具备了近代多锭纺纱机械雏形,适应大规模生产的大纺车在纺织工具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抹煞的。
布艺之家是集布艺,窗帘布艺,布艺杆,窗帘制作的最新新闻资讯,布艺,窗帘布艺,布艺杆,窗帘制作各十大品牌的装修效果图和各类分类信息,敬请登陆布艺之家:http://chuanglian.jc68.com/